12月21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對百姓關切的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等6件民生大事作出具體部署。會議指出,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關系6億多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關系農村能源革命,關系能不能不斷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農業面源污染,是一件利國利民利長遠的大好事。要堅持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方針,以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為主要處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于農村能源和農用有機肥為主要使用方向,力爭在“十三五”時期,基本解決大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問題。
畜禽糞污是農業面源污染的一個最大的來源。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產生的畜禽糞污高達38億噸,綜合利用率不到60%。其中生豬糞便產生量超過6億噸,約占畜牧業糞便總量的1/3,綜合利用率不足一半。此外,我國每年生豬病死淘汰量約6000萬頭,集中的專業無害化處理比例不高。這些未實現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的農業廢棄物量大面廣、亂堆亂放、隨意焚燒,給城鄉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
因此,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也已經成為農村環境治理的重要內容。近幾年,多個政策文件都對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作出了明確要求和部署。
2014年起施行的《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中指出,國家鼓勵和支持采取糞肥還田、制取沼氣、制造有機肥等方法,對畜禽養殖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進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從事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進行有機肥產品生產經營等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活動的,享受國家規定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
2015年,農業部發布的《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優化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促進糞便綜合利用,圍繞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循環利用,加快研發生豬糞便綜合利用技術,推行種養結合、循環利用、集中處理和達標排放等生豬糞便處理利用模式。到2020年,生豬規模養殖場糞便處理設施配套比例達到85%以上,生豬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
《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也提出,要推進生豬養殖屠宰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化道路。做大做強生豬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建立與豬肉產量、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和無害化處理率相掛鉤的財政補助機制。調整優化生豬養殖區域布局,總結推廣經濟適用糞便綜合利用模式,積極探索PPP (政企合作模式)運行機制,打通糞便無害化還田利用通道,促進有機肥就地就近綜合利用,完善有機肥生產、使用補貼政策,繼續實施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項目,支持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糞便無害化處理設施設備,引導形成規模適度、農牧結合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機制。到2020年,糞便綜合利用率要從2014年的50%提升至75%以上。
今年9月,農業部、發改委、財政部、環境保護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的方案》,明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要聚焦畜禽糞污、病死畜禽、農作物秸稈、廢舊農膜及廢棄農藥包裝物等五類廢棄物,以就地消納、能量循環、綜合利用為主線,堅持整縣統籌、技術集成、企業運營、因地制宜的原則,采取政府支持、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分步實施的方式,注重縣鄉村企聯動、建管運行結合,著力探索構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治理模式。力爭到2020年,試點縣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比例達80%左右,畜禽糞污基本資源化利用;病死畜禽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
12月25日,環境保護稅法獲得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環境保護稅法明確指出,規模化養殖需繳納環境保護稅。但是,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在符合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標準的設施、場所貯存或者處置固體廢物的不屬于直接向環境排放污染物,不繳納相應污染物的環境保護稅。意味著,規模養殖對畜禽養殖廢棄物進行有效處理和資源化,則不需繳納環保稅。
近幾年,養殖業環保壓力持續加大,但其實重壓背后也是重大機遇。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已成為重大的民生問題,引起最高層的關注和重視,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后期政策紅利將密集釋放。比如有機肥市場,就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朝陽產業,有機構預測市場規模近2000億元。如何變廢為寶,變壓力為動力,是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